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礼仪也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形象塑造,最直接的体现每个个体或组织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他人认识和接纳自己,而周围的个体或组织也会通过这种形象对他们做出认可或者不认可的判断。塑造良好的形象,不仅能彰显个人的形象力,也是塑造行业或组织整体形象的重要基础。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一个人对礼仪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可以看出他的文明程度和教养程度。今天白豆芽就开始和大家陆续分享礼仪系列,今天主要分享的是礼仪系列之商务礼仪中的称呼礼仪的原则。
在商务交际中,人际称呼很有讲究,须慎重对待。人际称呼的格调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 礼貌原则。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
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 … ;“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文章、着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 尊崇原则。一般来说,汉族人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 适度原则。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在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礼仪既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于个人的需求,它反映了我们的个人素养和真实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可见,礼仪一旦养成,它所呈现的价值不可估量,对我们来说也至关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baidouy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douya.com/20200415-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