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礼仪也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形象塑造,最直接的体现每个个体或组织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他人认识和接纳自己,而周围的个体或组织也会通过这种形象对他们做出认可或者不认可的判断。塑造良好的形象,不仅能彰显个人的形象力,也是塑造行业或组织整体形象的重要基础。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一个人对礼仪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可以看出他的文明程度和教养程度。今天白豆芽就开始和大家陆续分享礼仪系列,今天主要分享的是礼仪系列之“寒暄”的基本礼仪知识。
“寒暄,本意是见面时嘘寒问暖,目的在于表示友好,向人打个招呼。几句恰到好处的寒暄,可让初次见面的人感到亲近,拉近关系,以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善于发掘双方的共同点,使感情互相靠拢,正是寒暄的意义所在。”
初见
尽管彼此生疏,见面不招呼、不问候,会给人以傲慢印象,是失礼行为。对那些不想与之交谈的人,可点头致意,对想要交谈的人,寒暄可先从问候开始,如“您好”、“今天天气真好”。接下来,最适合的话题是互通姓名,如“我叫张大卫,请问,您是……”为了拉近距离,寒暄的内容可更深入一些,如:您是哪里人?在哪个部门工作?这是建立亲近感,进一步交往、发展友谊的基础。
熟悉人
因彼此互相了解,寒暄用语应体现出更多关心和亲近,如“多日不见,近来可好”、“这些日子在忙什么”等。这些貌似提问的话语,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身体怎样、在干什么,而只是表达说话人的友好和关爱态度,是想要与之交谈的前奏。听者可以据实回答,也可以把它当成交谈实质性问题的起始点,接续谈下去。
用语
与人寒暄,对象不同,使用的寒暄用语、口气也有很大差别。男士喜欢别人夸其幽默风趣,有风度;女士渴望别人赞美自己年轻、漂亮;老年人乐于别人欣赏自己知识丰富;领导者在乎听“平易近人”等赞语;儿童则爱听表扬自己聪明、懂事。一般说,对年长者要表现出敬重,而对年轻者则要表现出热情谦虚。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用语、口气注意高雅,不用粗俗俚语,如“哥们”、“吃了吗”。对于文化程度低的人,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用“久仰”、“幸会”等言词,不穿插外语。
恭维
恭维对方是寒暄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如对初次见面的长者、有成就的人,要表现出尊敬、仰慕,如“我读过您的著作,受益匪浅”、“您的报告真的太精彩了”、“您比我想象的更年轻”等。这种恭维寒暄话语,听了让人心里舒坦,自然就拉近了彼此关系。不过,恭维不能过分,如“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之类,会让人感到不爽,效果并不好。
忌讳
寒暄用语忌讳不少,稍不留意,就会得罪人,如“你是刚来的吧”、“刚毕业吧”等,表现出对对方缺乏信任,会让对方不爽,可以预料,谈话将很难进行下去。寒暄切记不要涉及人们疾患,如对癌症患者,不宜当面谈论其病症;对肥胖者、身材短小者,不要把胖瘦、身材高矮作为寒暄的话题;在逝者亲属面前,忌说“死”,以说“去世”、“走了”为雅。
过渡
寒暄的话题十分广泛,天气冷暖、身体健康、风土人情、时政新闻、体育比赛等,只要态度谦和,用语得体自然,都会收到良好效果。不过,寒暄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进行交谈营造良好气氛,时间不宜过长,待融洽的气氛已经形成,要及时过渡到交谈正题上去。
差别
寒暄这一特殊语言领域,中西方有明显的差异,对外交往必须小心谨慎,注意不要引起误会。如在我们中国人之间,寒暄时常常喜欢以关切的口气,询问对方是哪里人,在哪里工作,到哪里去等,试图用这些寒暄话拉近彼此的距离,以表达一种亲切的情感。
可是在西方,人们不认同,也无法理解这些话语的亲切用意,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打探他们的隐私。在西方,像饮食起居、身体胖瘦、所购物品价格、个人年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党派以及宗教信仰等都属于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打听别人的隐私,不但有违礼节,也有干涉别人隐私之嫌。
同样,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得到认可或普遍使用的寒暄用语,在我们这里却根本行不通,如夸奖女士漂亮,西方人常常会讲:“你看上去真迷人”、“你真是太美了”,西方女士听了一定会心满意足,会很感激。而在中国,如果一位男士在与女士寒暄时,使用这样的赞美语言,那是自讨苦吃,肯定会遭到女士的白眼,甚至被认为是轻佻、居心不良。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礼仪既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于个人的需求,它反映了我们的个人素养和真实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可见,礼仪一旦养成,它所呈现的价值不可估量,对我们来说也至关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baidouy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douya.com/20200415-9480.html